中国民歌记录乡村和时代的变迁

  春风吹过村庄,小麦扬起层层波浪。牛羊那壮,高粱种在坡坡上。”

  现在是立秋,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榆林市微风习习,为期5天的2024全国民歌演出正在这里举行。"回到家乡,再一次唱起熟悉的陕北民歌,心潮澎湃之后更有踏实感。”榆林籍歌手王二妮说,儿时与祖辈哼唱的旋律,成了当今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,这首《黄土地上》就是一个例子。

  扎根于人民群众,脱胎于火热的生活。经过几代工人的口碑,中国民歌充满了历史记忆、情感变化和生活声音,已经成为一门深厚的民间艺术。

  他说:“以我们传统的藏族民歌为例,它包含了丰富的体裁,如史诗、牧歌等,既有高亢激昂的声音,又有婉转抒情的曲调。“在藏族民歌歌手容中尔甲看来,藏族人一直习惯于即兴创作,用歌声记录自己的生活,与自然交谈。“可以说,唱歌跳舞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”。

  音乐制作人、2024年全国民歌展览主任孟文豪表示,许多中国民歌仍然以传统方言为载体,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。“江南水乡吴侬软语诞生了以说唱细腻著称的评弹;在广阔广阔的黄土高原上,方言粗犷率真,所以有豪中带野、响亮豁达的号码、信天游等等。”

  在民间音乐伴奏中加入西方乐器,从中间“展开”传统的对称重复旋律进行二次创作,运用流行和美声唱法...王二妮说,中国民歌的艺术表现正在“趋势化”。这一古老与新奇的碰撞,不仅满足了更多中国年轻人追求个性审美的艺术需要,也使民歌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。

  到目前为止,王二妮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几年前在新加坡举办的个人独唱音乐会。他说:“第一次在国外进行大型演出,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关注,这也充分证明了越是民族,越是世界性。”她说。

  向外看,也要回头看。每一个夏天,王二妮都会到陕北、内蒙古等地采风,通过改编创新,融入新时代生活的所闻所感。例如,在她演唱的新民歌《榆林美》中,她讲述了这座沙漠城市经过多年的植树和压沙,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个巨大变化,用“未来倒满幸福酒,黄土高坡变成绿洲”。

  "守正,创新,缺一不可。今天的陕北民歌不仅保持了土气、大气、美丽的地域特色,还融入了更多的国家情感,更好地继承了陕北民歌背后激励人们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。”王二妮说。

  非遗“花儿”传承人撒丽娜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,也有同样的感受。“花儿”作为甘肃、青海、宁夏等地广泛流传的原生态民歌,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。

  撒丽娜说,“花儿本来就是心上话”,最早的“花儿”主要是单一的情感主题。如今,“花儿”用比兴的手法唱出了家乡的美景,并与音乐剧、歌剧、舞剧跨界结合,成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的载体,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和理解。

  演出结束后,很多民歌歌手的精力都集中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上。在当地政府、学术机构和民间力量的支持下,撒丽娜开展了“花”进校园、进社区公益讲座活动,并设立了传承基地。许多孩子和成年学生定期来上课。

  去年,撒丽娜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“花儿”教学视频“出圈”,不少影迷定期在留言区“催更”。传统在复兴,审美在变。撒丽娜认为,社会对文化遗产、历史习俗的传承和保护,增强了公众对文化的信心,也使民歌得以更广泛地传唱。

  将来,要继续将时代元素融入传统音乐,使中国民歌的基础更加深厚。”撒丽娜说。

  新华社西安电(记者张思洁) 雷肖霄)